你说健身、读书能让人生越来越好,修行佛法岂不是更棒?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铺天盖地的健身、读书、个人成长的文章开始占领了朋友圈。
身边的朋友们,不是在健身,就是在去健身的路上,不是在读书,就是在买书的路上,不是在参加成长课程,就是在购买成长课程的路上。
一夜之间,朋友圈中弥漫着蓬勃向上的积极气氛,长此以往,跑步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日可待。
但是朋友们,你们有时间健身,有时间读书,有时间去上那些成长课程,但却对最珍贵的人生真相不屑一顾,对蕴藏在典籍中的道理嗤之以鼻,这就像是一个梦想成为郭巨侠第二的江湖小虾米,却对武当、少林的功法不屑一顾,嚷嚷着“我自求我道”,这岂不是要多走许多弯路,陡然提升自己的人生难度吗?
以前有个朋友,年过三十,嚷嚷着要去健身。一次去了健身房,兴奋劲一上来,把健身房的机器玩了个遍,出了一身大汗酣畅淋漓,然后第二天就动不了了。
肌肉拉伤。
原因在于他孱弱的身体素质匹配不了他重回少年体魄的梦想。
经此一役,他对健身减肥彻底失去了动力,自嘲老胳膊老腿,体重以平均每个月一公斤的增长速度向上攀升。
古话说过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我们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多的艰难困苦,就是因为我们被无明所扰,无法看到生命的真相。
健康的身体,通过锻炼可以得到。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。但是这都要遵循一个规律,循序渐进,可是我们都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,忘记了这个道理。
贪嗔痴慢疑,生活中无处不在,想一下子变成八块腹肌的俊美壮汉,这是贪;看见别人赚的钱比自己多好几倍,这是嗔;沉迷虚拟世界却忘记现实生活,这是痴;因为自己是专业的,就对一些普通人的发言横挑鼻子竖挑眼,这是慢;不经验证就轻率地怀疑、否定一切,这是疑。
要是那个朋友在健身之前,对自己身体做一些测试,了解自己当前身体状况,然后合理安排时间和运动项目,在教练的指导下,至少可以让他的身体变得健康、均匀。
但是现在,冒进的后果就是让他对健身彻底失去了兴趣,以后再要想到健身,也不知道猴年马月的事情了。
读书和个人成长也是一样,需要认识到自身能力的边界,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精力充沛可以啃大部头,什么时候精疲力竭顶多看点豆腐干的文章。
但是很多人也不去做这些功课,一上来就三十天搞定雅思,七天搞定微积分。但弄到最后,不光自己筋疲力尽,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对这些知识也就失去了兴趣。
所以金刚经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佛理,还是世间最为根本的道理。因为知道了这是一段漫长的征程,每天用功不辍,只求每一日都有每一日的进步,并不奢望一年搞定多少多少难事,这样一步步努力前行,积聚智慧和福报,才会有阿罗汉,菩萨,佛的出现。
我们确实需要健身、读书、自我成长得更棒更出色,但是这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。而是要如同菩萨、佛陀一样,发大愿心,每日躬行不辍,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,积累福报增长智慧,以求今生成就。
学佛的人,他们有一种韧性,但这并不是因为学佛的人天生坚忍,而是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立下目标之后,就将目标扔在一边,因为心中知晓自己的每一步都在靠近这个目标,哪怕有些许后退,也不怀疑、惧怕,而是更加勤勉,以求消除业障,福慧增长。
有什么学习过程,会比每一步都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来的更有效呢?佛教的修行法门,就是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证验,每一步都会发现自己在当前的不足,从而让人更具备目标感,但又不会心生急躁,这样踏实前进的感觉,远超世间任何事务。
能够修行佛法的人,是幸运的,因为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,逐渐摆脱了五毒的纠缠,人生开始进入另一片天空,不再急躁,不再焦虑,不再惶恐,不再贪婪,他们只是带着无比清晰的目标,向前默默努力,静静地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棒,越来越好。
你说健身、读书能让人生越来越好,修行佛法岂不是更棒?
热门文章回顾
2、从顺丰的顺风,看王卫的佛法因缘观:态度把偶然变必然,修因得果行六度
3、16岁被迫辍学,35岁成为邓小平贴身翻译,64岁在谈笑间力战洪流,她惊艳了全世界!
长按二维码下载善友筹APP
12
善友筹
● 公益项目零手续费
● 捐款百分百属于发起人
● 善友筹一直在行动,我们只为“善”,关注我们,一起为善付出!
长按二维码关注善友筹微信公众号